桃红岭保护区综合科考第一阶段小记: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厚实了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碧玉朱兆恺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本次科考与十年前科考的情况相比,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好了,生物物种也更加丰富多样了。”7月8日,负责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桃红岭保护区”)综合科考的多名领队,均给出了类似的判断。
2月24日,桃红岭保护区综合科考正式启动。目前,植物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和水生生物、梅花鹿(华南亚种,下同)等专项调查已完成第一阶段摸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野生动物来场美丽邂逅
7月1日晚上8时左右,1头小梅花鹿误撞至采访车前,只留下“惊鸿一瞥”,就闪入丛林;
7月2日凌晨5时左右,车灯照到2头小麂窜至车前,一眨眼,就不见了;
7月3日晚上7时左右,一只褐色华南兔在车前一跃,即隐身于马路旁草丛中。
…………
在桃红岭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冷不丁地会撞见野生动物,还来不及反应,它们就消失在茫茫林海。“野生动物的警觉性很高。十年前的那次科考,我们在丛林中进行样线调查,很难肉眼看到它们,只能沿途搜集动物粪便,带回实验室化验分析,或查勘动物脚印,以此分析其数量、分布范围、雌雄等信息。”梅花鹿专项调查领队、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言阔告诉记者,这次科考,他明显感觉到野生动物的遇见率提高了很多。“你看,桃红岭保护区内的人工投盐点刚投完盐,晚上就有野生动物来补充盐分,监控摄像头和红外相机记录到梅花鹿、小麂、野猪、华南兔的画面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认为东升这一带很少有梅花鹿出没,梅花鹿主要集中在黄花、黄岭一带活动。近年来,东升这一带布设的红外相机频频拍到了梅花鹿。”桃红岭保护区东升保护站站长林忠华说,每年4至6月是梅花鹿繁殖季节,今年不仅多次捕捉到鹿妈妈带鹿宝宝入镜的画面,还拍到了9只梅花鹿同入画框。桃红岭保护区周边村民也向记者讲述多起梅花鹿下山喝水、误入村庄被救助的故事。更有趣的是,红外相机拍到两只雄性梅花鹿为争抢地盘,在村民橘园打斗的画面;一村民在自家农田捡到两对梅花鹿自动脱落的鹿茸……
“这些情况都说明,近年来桃红岭保护区包括梅花鹿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明显,分布范围在扩大,侧面印证了桃红岭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持续向好。”李言阔表示。
环境指示物种增加明显
4月初的桃红岭保护区生机勃勃,满眼绿意浓浓,耳畔鸟鸣声声。护林员拿着砍刀在前面开路,科考队员携带工具紧随其后。
2004年至今,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徐爱春多次参与桃红岭科考。这次科考,他是鱼类和水生生物专项调查领队。为了摸清水生生物“家底”,科考队员根据桃红岭保护区水系图,选择河流、水库、溪流等水域的断面作为采样点位,以现场捕获为主要采集方法。他们穿起连体防水裤,缓缓拉起渔网,小心翼翼将鱼从网上取下。徐爱春用手舀起小鱼,神情专注,仔细辨认。他将不同种类的鱼取出样本,交摄影师留存影像资料后,准备制作成标本。
“有些鱼只能生长于清澈、流动的水体中,对水质要求特别高,其种类和数量可反映桃红岭保护区水环境的变化,并作为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否完备的判断依据。”徐爱春说,目前来看,鱼类中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已发现十余种,说明这里的水环境质量不错。
一个双肩包、一双防水靴、一顶遮阳帽、一根登山棍、一个强光头灯、一台数码相机,是两栖爬行类科考队员的标准行头。他们白天踏样线而行,晚上一路溯溪,仔细寻找着两栖爬行动物。淙淙的溪水间,1只皮肤绿得亮眼的青蛙趴在水底一动不动。这是只淡肩角蟾,被队员们逮住带回了实验室。近段时间,队员们加紧整理图文资料,发现多种两栖爬行动物,有中华蟾蜍、川村陆蛙、淡肩角蟾、花臭蛙、饰纹姬蛙、棘胸蛙、黑斑侧褶蛙等,还有多种蛇类,如舟山眼镜蛇、短尾蝮、福建竹叶青蛇、赤链蛇、王锦蛇等。
“这些已采集到的标本中是否有江西省新纪录种,还需经过分子测序后才能确定。不过,桃红岭保护区海拔只有600余米,在同海拔的生境中,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算是比较丰富的。”两栖爬行类调查领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杨道德告诉记者。
发现全省最大野生天目贝母居群
春末夏初,桃红岭保护区的植物悄悄冒出花蕊。负责植物多样性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科考队行进在桃红岭保护区。这群看到植物眼中就有光的科考人员,几乎对每一株植物,都能娓娓道来科普故事。
越过陡峭的山坡,一株羽状复叶的木本植物在灌丛中被发现,植物多样性调查领队、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彭焱松用枝剪采集了该植物的部分枝叶。“我们当日采集的植物,晚上就会制作成标本,其中部分植物还要解剖并记录。”他说,经过鉴定,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在桃红岭保护区首次被发现。
5月11日,科考队在桃红岭保护区发现全省最大的野生天目贝母居群,经样方调查确认,在100平方米的样方内分布有100余株野生天目贝母。彭焱松激动地告诉记者,野生天目贝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江西分布极少,仅分布于彭泽和湖口等地。因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部分地区的野生天目贝母资源遭到破坏,居群出现衰退,但桃红岭保护区的野生天目贝母居群却扩大了。
随着野外调查的全面铺开,植物多样性调查科考队陆续发现了十余种桃红岭保护区植物名录中未记载的植物,如肉根毛茛、郁香忍冬、日本金腰等。“这些发现,都能够说明桃红岭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卓有成效。”彭焱松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