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挺了挺背,不再纠结“我是谁”_全球新视野
五月的苏州是甜的。
枇杷的清甜,挂满了初夏的苏州。
早在明嘉靖年间,苏州东山白沙一带的枇杷就以味甜汁多的特点为人喜爱。清人沈朝初回忆起江南风光写道:“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
(资料图片)
苏州的枇杷与别地的不同,哪怕是在紧邻苏州的无锡、常州,你看到的枇杷也都是两头尖的形状,但在苏州东山看到的枇杷是圆球形的。
枇杷和其他时令水果不同,生长周期要近一年的时间。从前一年的晚秋开始生长,秋孕冬花,春实夏熟,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和培育,集一年四季,呈四时之气,这是与时间较量中留下的产物。
然而,随着时间悉心栽培、徐徐演变和生长的不止只有苏州的枇杷。
01.
在南风的吹拂下,我们被挂在树尖浑圆的金黄果子吸引,走进苏州。
走进苏州后,我们恍然意识到,别忘了,苏州也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昼夜更替改变的不止缓缓生长的枇杷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也在这里得以自然演变。
如今的“产业变革”处在哪一个阶段?
或许在中央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就能看出端倪: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仍然肯定了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但规划中也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这也意味着,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了像苏州这样的产业强市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
上周,全国“两业融合”工作会议在苏州举行,会议的规格非常高,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马欣,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司长卢卫生悉数到场并讲话。
观众席坐的,是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领导,天南地北的与会嘉宾在同一时间聚在苏州,一同交流和探讨“两业融合”的先进经验。
▲图:江苏省十三市两业融合的典型事例在苏州会议现场一一展出
全国性质的会议为什么偏偏选在了苏州举办?
卢卫生司长的一句话似乎道出了缘由: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在推动两业融合上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02.
怎么个“好”法?
一直以来苏州都是制造业大市,也是现代服务业大市。2022年苏州全市GDP达到2.4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地级市第1位,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
与此同时,苏州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增长4.6%,规上新兴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8.2%。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业的双双提升,愈发明晰了苏州强城之本:建设“两业融合”的创新产业集群。
目前,苏州在“两业融合”上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
苏州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张家港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名单;
苏州工业园区入选了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区域名单;
全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省级“两业融合”试点、首批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单位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很好”的成果来源于苏州“要好”的决心。
苏州的“决心”可以在苏州的老传统“新年第一会”中一窥究竟。
近三年的“新年第一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主题万变,但次次不离“两业融合”:
2021年着眼“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2022年锁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2023年聚焦“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前段时间参加苏州网信办组织的自媒体分享交流会,和本地的媒体聊天时,他们提到苏州没能赶上新能源的潮流,错过了一次机会。
但在我看来,“赶趟”从来不是苏州的性格,苏州这座城市一直是定定心心、心平气和的,对风口“潮流”似乎并没有这么热衷,但这并不代表苏州没有理想与激情。
理想与激情有两条路,一条是激进主义,夹杂着幻想的驱动;一条是专业主义,是专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追求极致。
03.
在苏州,不乏具有“专业主义”的板块。
比如苏州吴中区,其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
东部开发区发展高端制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中部高新区则依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高端医药城,推动产教研学用一体化;
西部度假区得益于环湖的优越风光,打造“老本行”文旅产业的同时,布局生态、科技、数字、创意新经济。
在此之前,吴中区的产业分布也被诟病“散”的问题。但就是因为发现了不足之处,“三区三片”的产业布局才聚势成为一条冲破危机的“专业主义”道路。
吴中区的“专业主义”是苏州全域产业布局的缩影。有人说,在苏州没有“中心”的概念,因为在苏州,没有差的板块,各个都是中心。
接着此次全国“两业融合”交流会在苏州展开,我们用了一天时间深入工业园区、吴中区、吴江区进行探访。
深入企业之后才发现,原来,科沃斯不仅把“机器人”做到了头部,还自己打造了生态链平台,将触手伸到了全场景的智能生活;
原来,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不仅仅是有国内最完整的新药创制、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链,一站式CDMO服务已经初步实现医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向赋能;
原来,一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帮上千家企业构建完整的“数字生态”。
04.
在深入企业之前,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合”。
这跟你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通常,我们以为的先进制造,或许就是工厂里的“大块头”“钢铁侠”、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外星文”,略显枯燥、有点遥远。
其实不然,大到厨房家电,小到手机、服饰,可能都会被“智造”出出其不意的惊喜。
走进科沃斯的展厅,一个充满了家庭温馨感的智慧厨房让这次的探访都变得轻松起来。
科沃斯的自有家电品牌“添可”之前推出过一款洗地机成为了爆款。如今,添可发现消费者除了“不想扫地”之外,还有另一个痛点——“不想做饭”。由此,添可延伸发现了厨房家电领域的新蓝海:自动炒菜机器人。
然而,生产“机器人”这样一件单一的硬件产品,从市场中获取的利润和增长是有限的,而如果企业把锚头转向“生态”,企业就能够获取市场中过半的利润。(美国苹果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上,添可创新性地发布了“食万数字美味生态”。
“生态”这个词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仿佛就与“新经济”如影随形——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体系,随之大幅度提升的是用户对产品的粘性。
科沃斯是如何做“生态”的?
这家专做机器人的企业,在智慧厨房领域独创了一份“烹饪数据包”,用数字化的方法“复刻”用户烹饪过程,包括火候、调味用料、烹饪时间等等,用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云端,用户可以从云端下载烹饪数据包,也可以使用创作模式,创作自己的烹饪数据包并上传,分享给所有的食万用户。
“我们是把工程师思维用到美食烹饪上面去。厨师思维关注的可能是大火小火的烹饪技术,而工程师思维讲的,所有的色香味都是看得见的,可呈现的。所以我们会有产品定义,有数据包,有工程图纸,以及相应的工艺文件,最终形成一个生产和复制的过程。”现场添可相关负责人介绍。
伴随“数字美味生态”的出现,添可还推出了自有的app,向所有美食爱好者、打造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在这个添可打造的生态平台内,每个人都可以体验从美味选择、净菜购买、智能烹饪,以及后续的社交分享。
从单个产品到后端服务链的延伸,可以看到,在苏州,一流的企业正在给整个行业做生态引领。
05.
如果说科沃斯在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上,是结合用户的新问题准备了“体验式”的解决方案,那接下来要说的这家企业,其难挡的发展势头则是一直致力于解决行业长久以来的痛点。
企业给的宣传手册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业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技术服务和运营商。公司致力于建设标识+平台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底座,聚焦数字经济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方向为核心,面向企业、行业等制造业主体提供涵盖咨询诊断、智能化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场景搭建、信息化解决方案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说实话,光看介绍我也没弄明白这家企业具体可以给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但和现场负责人细细交流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家企业可以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它也是苏州市“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从2017年开始,企业就与西安交大科研团队一起,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智改数转服务。
在展厅内,公司核心产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型应用服务平台”被直观地展现在大屏幕上,屏幕两侧显示的是不同行业的各种数据。
这就是苏州协同开发的拳头产品——每个物品、元器件,甚至每条信息都有其全球唯一的“身份证”,有了这样全球唯一的标识,工业设备和产品才可以精准互认,高效流通。
这家企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国内唯一具备硬件载体、软件连接器、公共服务平台、工厂实施一整套技术储备和相关资质的公司。
在企业内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设备是“企业共享”的,客户只要通过远程把图纸传送到系统,系统将自动进行“语言转换”,形成一套设备可以读懂的语言,对应生产出客户所需要的定制化设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制造型企业相应的减少设备投入。
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主动标识的物联网平台”,能够高效地实现工业设备上云,帮助企业对车间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其中基于RISC-V架构的主动标识网关载体为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标识解析领域物联端的标识服务产品空白。
就是这样一家很多人都不一定听说过的企业,在2022年实现了3.2亿元营业收入,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覆盖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集群。
06.
说回苏州这座城市。
明清时期,苏州拥有十分发达且门类齐全的手工业——这像极了如今的制造业。
琢玉、镂木、刻竹、针绣等技艺,不仅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也是一扇将国内传统文化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去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苏州专门设立了“苏作馆”,展出12个苏作门类,36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200余件艺术精品。
从这些历史技艺到今天当下的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它们之间有一种共同的联系——苏州的工匠传统转变为了现代的工程师,这其中的关系,是道技互进,是共生共融。
千百年来,走过江南早期工业化进程,苏州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技入乎道,即“工匠”加“学者”,再到如今的“道技互进”,是传统匠人与先进技法的相互促进。
这份“融合”是苏州与生俱来的传统,直到今天,也没有落下。
还记得三年前的苏州,那时的苏州处境被形容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苏州往哪儿转?成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这三年苏州是怎样变的?
生物医药成了苏州的“一号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板块在苏州异军突起;
智能网联汽车集合发力。
与此同时,苏州跨越了四万亿规上工业产值,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
苏州下辖的昆山迈过规上工业产值万亿门槛;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多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方阵;
去年一年苏州领了29个lpo,每十多天就诞生一家上市企业。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苏州找到了自己的强城之本——打造产业创新集群。
终于,苏州不用再纠结在别人眼中“我是谁”,苏州的王牌是产业,这里是全国最强的地级市,是产业名城,创新强城。
如今,除了随着产业革命而演变的产业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苏州高新区的光子、常熟的声学、太仓的航空航天等等,都是需要加快起势的发力点。
苏州的产业发展,犹如世人熟悉的那园林里的枇杷树,不骄不躁,留住了生长的痕迹:开花、结果,应运而生,周而复始。
到了约定时节,楝花竞相开放,而果实正如上千年前古诗里描绘的那样,饱满金黄,迸发着浓郁果香。我想这就是这座城市给予的,最有力量的延续。
亲爱的读者们
标签: